奶瓶龋,也就是儿童蛀牙,很多家长为之头疼,那么儿童得了奶瓶龋应该怎么治疗呢,不治疗等到换牙期行不行,奶瓶龋能不能预防呢等等之类问题,今天我们就请儿童口腔的葛立宏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什么是奶瓶龋
一种由婴儿睡觉时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蛀牙,也就是我们说的奶瓶龋。
常见的是上排门牙靠近嘴唇面、牙齿与牙齿相邻面出现大面积龋坏,一旦出现蛀牙(龋齿),便无法自愈。
常常发生在2、3或4岁的孩子身上,宝妈们可以看到孩子上门牙出现大面积黑色龋坏斑块,严重时更会出现龋坏部位脱落现象。
奶瓶龋齿图片:
二、儿童奶瓶齿龋怎么治疗
1、口腔清洁不到位
很多宝宝吃完奶后就睡了,家长为不吵醒宝宝,就没有养成喂奶后帮宝宝清洁口腔的习惯,进而导致细菌繁衍、残留的奶渍滞留口腔,增加宝宝患龋齿的几率。
解决方法:
宝宝吃奶后,家长可以喂一点温开水清洁宝宝口腔。当宝宝长出颗牙齿后,家长就应该用消毒后的湿纱布或指套牙刷轻轻擦拭宝宝牙齿进行清洁。
2、吃夜奶时间长
长期吃夜奶,尤其是当宝宝长乳牙了,还在吃夜奶的话,很容易引起龋齿。不利于宝宝牙齿和口腔的健康。
解决方法:
在宝宝睡前一个小时喂辅食(4~6个的宝宝),宝宝睡眠过程无饥饿感自然可延长睡眠时间。或者逐步延长睡前和夜奶之间的时间,以达到断夜奶的目的。
3、含奶嘴睡觉
宝宝喜欢含着奶嘴睡觉,入睡后唾液分泌少,吞咽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牙齿长时间浸泡在余奶中,便会造成宝宝患上奶瓶龋。
解决方法:
喂奶时采用坐立式的姿势(人工喂养),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左右,宝宝入睡后应及时将奶瓶或母乳拿走。在宝宝入睡前喂点温开水清洁口腔。
4、过早食用甜食
在宝宝日益成长,奶粉和母乳也不是宝宝的必需品,家长便在奶瓶中装各种牛奶、果汁、糖水、菊花晶等含糖类饮料。这些液体的成分发酵后呈酸性,长时间如此会造成宝宝牙齿脱钙,为奶瓶龋创造了可趁之机,而且还会造成宝宝偏食的习惯。
解决方法:
不要给宝宝频繁喂食含糖类饮料、糖果、饼干、糕点类食物,偶尔食用后需要仔细清洁牙齿。因为食物残渣滞留在牙缝中很难清理,特别是甜食非常容易造成宝宝患上龋齿。
奶瓶龋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呢?
1、牙齿(乳牙)提前脱落;
2、听觉和发音出现问题;
3、恒牙长歪,错颌畸形;
4、牙痛;
5、影响美观;
6、成为蛀牙。
如何防止奶瓶龋呢?
1、养成上床就不含奶瓶的习惯;
2、坚决不把装有配方奶粉、牛奶、果汁、糖水的奶瓶或饮料瓶放在宝宝床旁,如果孩子一定要含着奶瓶才能入睡,可以在瓶里灌入清水;
3、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走路或玩耍;
4、宝宝6-12个月的时候开始教他们用杯子,一岁时把奶瓶换为训练杯;
较后葛表示,定期带孩子看牙医,能确保孩子每天摄入足够量的氟。